春风十里扬州路。
随着车缓缓驶入扬州三湾景区,国风建筑的餐厅和开阔的碧绿草坪映入眼帘,见识过繁花似锦,春柳如烟,大运河上温柔的风扑面而来,我们似乎更能感受到杜牧这句诗的意境。
遥遥可见,一艘船型建筑矗立在岸,似刚从运河上满载而归,身旁还倚靠着一座气势恢弘的唐塔,犹如一位庄严的守护者。建筑前宽阔的广场上游人如织,游客们的笑声被春风吹进耳畔。
这里,就是我们的目的地——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(简称中运博)。
可别小瞧了它,虽然年轻,但中运博已经是现阶段最受观众欢迎和认可的博物馆之一,2022年是“中运博”首个完整运营年,在疫情的阴影下,全年观众总人数高达1502792人次,2023年第一季度也稳稳坐在中国博物馆热搜榜前30的位置。
而我们这次前往,是为了采访中运博的首位馆长——郑晶女士。
博物馆办公区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安静,本就不算宽阔的馆长办公室,被书柜与办公桌占了大半,郑晶馆长就坐在桌前,梳着一头干练的短发,身形高挑。春日的中午最易犯困,但郑馆长却始终神采奕奕,身上像是有无穷的精力。
一座年仅两岁的博物馆。
一位已经投身博物馆事业数十年的馆长。
他们之间,会有什么样的故事?我们充满好奇。
01 一座从零开始的博物馆
中运博的筹建,并没有那么顺利。
正如郑晶馆长所言:“中运博实际上是以零人员,零藏品作为开始。”这座年轻的博物馆起点确实是“一无所有”。
而且虽然郑晶馆长曾在南京博物院有超过20年的工作经验,但经验不能照搬,她表示“从一个地域性的文明展览,到一个大型线性遗产的展览,如何讲明白,其实挑战非常大。”尤其是,由于大运河的重要地位,各方都高度关注中运博的筹建情况。
在重重压力之下,通过一系列的征集、筹措,如今的中运博里有着一万多件精美的藏品,时间跨度从春秋至当代,这背后大大小小的故事,郑馆长已经无法在短时间里去和我们总结了,但相信来到馆内的观众,看到了从北京,山东等地远道而来的展品时,就能感受到中运博所有工作人员的用心。
而在这一万多件藏品中,有一件重磅文物格外引人注目——河南开封州桥遗址汴河剖面,这件典型的“不可移动文物”,在展厅中以一幅巨大的灰质墙面呈现在观众面前,让人有机会真实、直观、甚至是零距离地感受从唐代以来运河河道的变化与沧桑。
中运博中的大型遗址类藏品还不止这一处,这类巨型藏品的展示背后是复杂人员、资金、时间的规划。郑馆长表示:“在初期的时候,已经对这些大型的考古当时来看的最新发现,已经做好了规划,包括但不限于在什么位置,以达到和内部空间的同步。”
正是这些周密的规划,让原本在考古报告上才会出现遗迹图,此刻就原原本本的摆放在博物馆内,吸引了数不清的观众前来拍照打卡。
2022年,在仅仅开馆一年后,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常设展览就斩获了2021年度的十大精品展览。对于能得到博物馆业内和爱好者的双重认可,郑晶馆长表示很荣幸。
但同时,她强调更荣幸的是为后面新建的博物馆们提供了一个案例。“很多新馆不一定有丰富的藏品,那要怎么做?如何适应不同群体对文化产品的需求。我觉得中运博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案例。”博物馆人不屑于藏私,更乐意分享,让博物馆事业整体蒸蒸日上。
02 在博物馆里玩密室逃脱?
除了展品丰富之外,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中运博的一大特色,裸眼3D沉浸式观赏大运河沿线风景、乘坐扬州特色沙飞船体验5D运河之旅还有梦幻的全息数字投影等,在这些光影高科技的加持下,千年运河画卷,缓缓铺陈开来,仿佛触手可及,甚至能感受到运河的呼吸。
郑晶馆长认为虽然未来仍然要拥抱技术,但对于“花里胡哨”的科技产品,她也保持一个相对谨慎的态度。“科学技术能够给展览插上想象的翅膀,但是在我们博物馆当中,观众有些过度关注博物馆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了。”她认为,博物馆展览仍然应该以传播知识为任务,大量新技术的应用前提是博物馆有相应文物的支撑。
“大家来博物馆参观,除了要看馆里酷炫的新技术之外,更希望大家关注技术之后的展览内容。”
对于博物馆来说,“展览什么内容”是一个层面的问题,“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展览,如何让观众观有所得”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。
通常,我们从博物馆中要有所收获,会选择博物馆讲解服务,但郑晶馆长认为“讲解服务,只是博物馆教育当中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,如果一个博物馆无法做好讲解服务,那么也大概率无法胜任教育职能。”
郑晶馆长本人与博物馆教育之间有较深的渊源。24年前,她刚刚进入博物馆工作,就已经开始从事博物馆教育相关领域的研究。
随着工作的深入,她认为自己越来越热爱博物馆教育这一细分领域,因为“教育是很有使命感和获得感的。” 郑馆长谈到这一话题的时候,脸上露出了微笑。
她兴奋地告诉我们,有很多来自外地的青少年会专门来此体验教育产品。曾经的一次调查显示有70%的青少年在参加完研学活动之后,表示未来希望从事博物馆相关的工作,还有之前参加过活动的学生,之后选择来中运博实习或者当志愿者。
郑馆长觉得“这才是我个人,觉得从事博物馆教育方向和从事其他方向的无法替代的一种获得感。”
其实郑晶馆长在采访过程当中,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合作了多少馆校,完成了多少课题,只是在告诉我们,“教育,是能够带来改变的。”
据说,每一个来过中运博的青少年、甚至成年人,都对里面的密室逃脱展——“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”印象深刻,这一新奇的教育展览型让中运博在博物馆教育方面打出了名号。
游戏化教学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,密室逃脱和博物馆结合其实也有先例。但是单独开辟展厅,单独设立一个模块,把青少年教育放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上,中运博是头一个。做第一个吃螃蟹人,也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。
那为什么会选择用密室逃脱的形式?
郑馆长表示这不光是策展团队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,也有科学的用户调查作为依据。
“在这个年龄段中间,让他们自主选择的话,很多孩子都表示更愿意参加密室逃脱这样的形式。”尊重观众,才能获得观众的真实想法。
“我孩子,玩了一次之后,就算知道剧情了,还要再玩一次。”基于对青少年群体的细心观察,郑晶馆长决定了要做一款这样的一个展览。
但实际上,做好这样的以密室逃脱为形式的青少年教育展览并不容易,郑馆长告诉我们,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化密室逃脱游戏,而是博物馆场景下的密室逃脱,如何把握好游戏性与知识性之间的平衡,做出一个真正吸引人的游戏型教育展览,为此,郑晶馆长和她领导的博物馆教育团队付出了长达一年多的、日复一日的努力。
在中国的博物馆教育中,没有学校开展过“写一个关于博物馆的密室逃脱”这种课程,所以,和博物馆本身的筹建一样,这次教育产品的开发也是从零开始,从头摸索的一次经历。
在第一个游戏型教育展览推出之后,郑晶馆长并没有停下脚步。她表示,此后中运博会推出更多新的教育展览,以满足不同年龄段、认知层面的观众对于在博物馆学习的需求。
其中,郑晶馆长专门提到了“银发人群”,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当中,博物馆对于“银发人群”关注度还有待提升,“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件事,博物馆是一个终身教育的场所,所以在未来,我们也会推出专门针对于银发人群的展览和教育活动。”以后,老年大学、老年课堂等产品也可能在中运博现身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郑晶馆长觉得一个好的博物馆教育产品最首要的是要做到“观众喜欢”,在这一前提之下,才是内容、形式等方方面面的深入塑造。
今天的中运博,也在积极探索校馆联合,云上平台等不同的方向,去谋求一条发展博物馆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新道路。
03 博物馆里的“她”力量
今天,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博物馆发展的中坚力量,从第一位女性馆长曾昭燏,到今天的各位女性博物馆馆长,“她”力量越来越不容忽视。
对于“她”的身份,郑晶表示,作为女性馆长,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更细致些,会更加关注到观众的声音,容易和观众共情,当然,很多男性馆长在这些事情上也做得很好。
她表示自己专注于博物馆教育领域,似乎冥冥之中也和作为一位母亲这样的身份有莫大的关系。
客观地来说,女性在工作上需要面对的挑战的确要比男性多,普遍意义上来讲,女性的家庭色彩可能更浓厚,对于郑馆长来说也是如此。来到扬州工作之后,她基本是一周回家一次。“我很庆幸,我的家人支持我的工作,我的爱人也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,他们非常理解我。”
郑晶馆长认为,要平衡好家庭和工作,关键还是努力做好角色转变。她开玩笑讲:“我在这里是个馆长,我回家肯定不能用馆长的身份和家人相处。”
就在我们意犹未尽,想问下一个问题的时候,工作人员却提醒郑晶馆长另一个采访要开始了,我们只能匆匆告别,她甚至忘记了让我们卸掉话筒设备,就站起身来要赶赴另一个会议室了。
笔落至此,我们至少弄明白了一件事:一个成功的博物馆背后,肯定有这么一位“风风火火”的馆长。
结语:过去,博物馆可能只是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录者,他默默地展示着或辉煌或精彩的地方文化,但是今天博物馆的职能正在悄悄发生转变。正如郑晶馆长所言:一座好的博物馆既是公共文化客厅,也是旅游目的地,为一座城市的文旅融合“引流”。显然,扬州中运博做到了,熙熙攘攘的人群,流连忘返的游客,往来不绝的出租车,无一不在告诉我们,小城扬州除了个园、瘦西湖这样的传统旅游胜地,又多了一座堪称城市地标的博物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