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及唐山市,很多人都知道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“唐山大地震”。2020年7月12日,唐山发生了5.1级地震,此消息瞬间刷屏各大媒体,唐山再一次因地震被关注。地震发生后,各博物馆的同仁相继向唐山博物馆发来问候,他们不但关心人员安全,出于职业敏感性,更关心文物安全。位于地震带,唐山博物馆有条不紊地做好抗震工作,确保文物安全,对国家负责,对文物负责,对观众负责。
科学认知地震 树立正确的防震思想
科学认知唐山地震。在我国地震带中,华北平原地震带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,位居全国第二。唐山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地震带,基本上每年都会有地震发生,但是自1976年地震后,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。从地震学角度来讲,级别低的地震发生,可以释放能量,减少破坏性地震的发生。当前,地震属于一种不可预知的正常自然现象,我国的短临预报成功率相对较低。关于7月12日唐山发生的地震,专家认为唐山属于老震区,此次5.1级地震属于老震区的一次正常能量释放,不具有破坏性。
树立正确的防震思想。唐山博物馆占地73亩,建筑面积2.4万平方米,展陈面积1.2万平方米,由老馆和新馆组成。老馆建于1968年,是原毛泽东思想万岁展览馆。2009年,改建老馆并扩建新馆,2012年改扩建工程完成。其中,老馆经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,其结构和建筑材料均经受住了7.8级地震考验。在改扩建时,唐山博物馆又对老馆进行了全面加固处理,新馆按照博物馆建筑工程防震建设要求进行了相应防震处理,抗8级烈度,唐山博物馆整体处于8度抗震设防区。
位于地震带,唐山博物馆严格按照唐山市政府及唐山市防震减灾局的要求,做好抗震及地震发生后的应对处理工作。同时,引导观众正确面对地震的发生,做到不恐慌,不传谣,不信谣,营造安定的参观氛围。
以文物安全为出发点切实做好防震工作
巡视排查
唐山博物馆工作人员定期巡视展馆,消除安全隐患,解决突发问题,确保地震发生时文物及观众的安全最大化。安保人员每一小时巡视一次展馆,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,杜绝问题滞留现象发生。7月12日唐山发生5.1级地震后,唐山博物馆工作人员立即到展厅等重要地点进行巡视,未发现任何损失出现,展厅正常对外开放,安全通道全部打开,遇有紧急情况,可供观众有序疏散,保障了人员安全和文物安全。
此外,唐山博物馆每个月组织一次安全疏散演练,在遇到火灾、强烈地震等突发事件后,工作人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,从最近的安全出口,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观众进行安全疏散。
抗震措施
地震时,受地震纵波的影响,楼层越高震感越明显,晃动幅度越大,唐山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选建在了地下一层,降低了地震时建筑物的受损率。2017年,唐山博物馆通过河北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了800余万元防震工程资金,2019年完成了展厅和文物库房的防震工程,并已通过验收。
唐山博物馆文物库房内加有隔震底座的储藏柜
博物馆文物的防震措施可分为抗震和隔震两类方法。所谓“抗”的方法,就是着眼于文物及其组合物体本身的强度、刚度或柔性,采取限位、固定、锁紧、增大接触面摩擦等方法,来抵抗地震的破坏,达到保护的目的。所谓隔震,就是以“隔”的方法,借助于某种装置或材料,把建筑物或浮放物与基础隔开,以减轻其在地震时的振动效应,达到免遭破坏的目的,博物馆文物隔震大多为浮放物隔震。唐山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储藏柜底部采用隔震底座,通过延长柜体的自振周期降低地震影响,并列排布的储藏柜之间设置螺栓连接,增强独立储藏柜的整体性,隔震装置与地面采用膨胀螺栓连接。
展陈方式
因唐山位于地震带,所以唐山博物馆在选用展陈方式上,尤其重视文物安全,将文物安全放在第一位,防患于未然。唐山博物馆地处8级烈度抗震设防区,罕见烈度较强地震发生时,文物高宽比大于 1.56的文物易发生摇晃及倾覆,所以对于高宽比大于1.56的文物及重心偏高不居中的文物采取了具备防震措施的设备,如隔震展台、隔震底座等。文物展陈防震措施以卡固法、侧支法、底托法、栓线法等为主,通过弹性减震的作用来提高地震发生时的文物安全性。
唐山博物馆具有隔震性能的独立展柜
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。唐山博物馆在抗震工作中,不断总结,不断学习,不断改进,时刻将文物安全放在第一位,将抗震工作纳入应对突发事件工作重点,让每位员工都熟练掌握抗震基本知识,最大限度降低地震造成的影响。